Workflow
澄清三个误区:中国转型消费型社会需要合力
经济观察报·2025-05-03 12:5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以缓解内外部压力,转型过程中需澄清认识误区,且转型需要社会观念、政府政策和企业共同努力[1][2] 中国转型消费型社会的背景与必要性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国内需求摆在工作任务之首,美国单方面征收“对等关税”凸显该部署前瞻性,“投资于人”“投资于民生”可补足短板、提振需求、增强动能[1] - 外部贸易摩擦增多,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有提升空间,转型可提振消费需求、提供经济增长动能、缓解压力[1] 转型消费型社会的正确理解 - 转向消费型社会并非不要生产,而是使消费与生产更平衡、可持续;并非不要外需,而是降低对外需依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显示社会通常会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2] 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提升消费占比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 生产力进步虽需投资推动,但消费需求不振会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大部分供给不会创造新需求,消费不振时过度强调投资会导致供过于求、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经济债务杠杆率上升[5] - 经济增速与消费占比不相关,家庭消费占比高的国家也可取得较高增长,中国家庭消费在GDP中占比是全球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家庭消费占比上升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7][8][10] - 中国当前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潜力未充分发挥,人均收入水平下消费和投资有提升空间,转向消费型社会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11] 误区二:强调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 从制造业增加值绝对规模看,只要经济不停滞,制造业绝对规模会上升,中国应警惕长期需求不足、消费不振导致的产业空心化[12] - 从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的占比看,各国制造业占比普遍呈下行趋势,制造业增加值绝对规模增长但占比下降不应视为产业空心化[13] - 从制造业增加值的国际份额看,各国占比由多种因素决定,中国制造业份额高但中长期难以维持,不应过度强调制造业,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消费增长[14] 误区三:加大政府投资见效快,拉动消费见效慢 - 加大政府投资短期见效快但中期边际效果递减,过去几年加大基建投资使政府债务和经济杠杆率攀升、经济运行压力加大[15] -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比较低,短期提高消费增速是可能的且中长期效果更好,如发达国家发钱刺激消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刺激消费的经验[15] - 激发服务业潜力可短期内提高消费增速、中长期提升消费占比并改善收入分配,政府可降低出口退税额促进服务业发展[15] 转型消费型社会需要合力 社会观念转变 - 充分肯定消费贡献,培育消费文化,消费能满足个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还能满足心理和精神需要[17] - 鼓励中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破除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以满足其消费升级需求[18] 政府转变 -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制定居民收入增长计划,如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定期提升最低工资水平、号召企业制定员工增收计划[19] - 优化二次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降低预防性储蓄,如优化税收体系、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20] - 改革财税体系,激励地方政府重视消费,适当降低增值税占比、增加消费税占比并让地方分享消费税,发挥公职人员等群体消费中坚作用,建立工资定期调整机制并缩减冗员[21][22] 企业转变 - 提高员工待遇,形成调薪机制,提升工资收入在企业成本中的占比,落实员工法定工作时间和带薪休假,改善消费环境[23] - 注重经营效益和股东回报,减少“内卷”,注重质量、服务和品牌竞争,在质量和服务上竞争推动消费型社会发展[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