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业态变化趋势 - 商场地上楼层(一层以上)客流稀少,服装、美妆、运动、影院等传统业态表现疲软,部分黄金铺位被新能源车品牌取代 [2] - 地下楼层(B1B2)成为客流核心区域,餐饮(奶茶、炸串、快餐)、折扣超市(奥乐齐、盒马NB)、潮玩杂货店构成主力业态,周末人流量显著 [2] - 部分网红品牌主动放弃地上王牌铺位,优先选择地下楼层开店,形成"地下商业闭环"模式 [2][10] 业态比例演变 - 传统购物中心黄金比例(电商崛起前):购物50%、餐饮20%、娱乐30% [6] - 当前业态比例演变为购物33%、餐饮33%、娱乐33%,餐饮占比显著提升 [7] - 高端购物中心退租率上升,社区型商业中心依赖餐饮品牌填补空铺 [8][9] 地下餐饮崛起原因 - 面积优势:B1B2餐饮以小型档口为主(7-100平米),租金成本仅为地上餐饮的30%营收占比 [12][13][14][16] - 流量优势:地铁上盖项目带来天然客流,适合高频低客单价消费(奶茶/小吃人均20-50元) [17][18] - 效率优势:连锁品牌采用中央厨房预制菜模式,出餐效率提升5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 [19][20] 消费者行为变迁 - 年轻客群消费流程模式化:触发式进店(名创优品等)-体验商品-价格比对-餐饮消费-彩票消费 [23][24][25][26][27][28][29][30][31][32] - 消费范围集中化:87%消费行为发生在B1B2,地上楼层仅保留奢侈品/珠宝等非标品类 [5][33][34] - 价格敏感度提升:电商平台(拼多多/得物)价格比对导致线下零售溢价空间消失 [5][21] 行业结构性变化 - 传统零售崩塌:标准化商品(服装/数码)线下渠道被电商替代率超60% [6][35] - 餐饮成为核心引流点:但单一业态无法扭转购物中心整体衰退趋势 [36] - 空间重构:商场功能从"全品类购物"转向"餐饮+体验型消费"复合体 [2][10][35]
不是楼上吃不起,而是B1更有性价比
36氪·2025-05-06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