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推动遗产保护与交流互鉴 中国青年已成为活跃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5-07 07:29

青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 202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中涌现出众多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者,包括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等 [5] - 青年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获奖名单显示该趋势持续增强 [5] -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110名成员中35岁以下占比超60%,已完成295个洞窟数据采集,壁画采集面积达2.8万平方米 [8][9] 遗产教育创新实践 - "熊猫大使"项目联合10余所高校30名大学生开展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2021年以来培养100余名遗产地自然教育使者 [10] - 该项目获2024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未来之星"奖,通过研学产品设计、自然教育手册编写等方式传播遗产价值 [11] - 复旦大学在贵州楼上村实施"楼上课堂"遗产教育,每周2次课程覆盖1-6年级学生,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非遗文化开展实践教学 [12][13] 跨学科技术应用 - 敦煌研究院开发自研壁画二维数字化设备,完成洞窟三维重建技术,并输出至缅甸他冰瑜寺修复项目 [9] - 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等运用新技术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7] -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传超等青年学者通过学科交叉创新为文化遗产价值实证做出贡献 [7] 国际协作与政策支持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专设青年专家论坛,《福州宣言》明确要求加强青年遗产教育 [9] -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支持青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交流,敦煌团队案例显示政策成效显著 [8] - 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四城举办分论坛,聚焦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等议题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