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反转:“我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学校体育改革调研之一
环球时报·2025-05-07 11:40

学校体育改革核心观点 - 安徽蚌埠等地中小学通过创新方式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两小时体育活动"政策,推动教育观念转变[1] - 改革旨在解决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等健康问题,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上下午各组织30分钟大课间活动[1] - 通过文化课教师兼职体育教学、优化场地利用、调整课时安排等举措突破师资和空间限制[2][5][8] - 改革后学校氛围显著活跃,师生参与度提升,学生运动意愿增强[8][9] 师资解决方案 - 龙子湖实验学校动员文化课"运动达人"教师兼职体育教学,班主任带头参与大课间活动[2] - 蚌埠新城实验学校41名语文数学教师经专业培训后兼职体育课,专职体育教师开设特色课程[2][3] - 引入体校教练、师范体育生及专业教练补充课后服务,覆盖国际象棋、羽毛球等项目[3] - 兼职教师反馈体育教学拉近师生距离,反促文化课教学效果提升[2] 场地优化措施 - 新城实验学校划分笼式足球等专项区域,利用教学楼空间开展手指操、坐位体前屈等活动[6] - 走廊印制"跳房子"等地面游戏图案,高年级家长因缺失该设施提出投诉[6][7] - 秀水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至口袋公园、农庄徒步拉练,通过劳动消耗调皮学生精力[7] 时间管理创新 - 龙子湖实验学校将午间阅读20分钟转为户外活动,压缩课堂5分钟倒逼教学效率提升[8] - 部分班级周体育课达6节,结合大课间及课间15分钟实现高频运动[8] - 校长通过检查学生出汗情况评估运动效果,强调"出汗才达标"[8] 政策体系构建 - 蚌埠市教育局提出"三个一"工程:每日1节体育课、每周1场比赛、每人1项体育特长[8] - 确立"健康第一"理念,将体育作为五育并举关键载体,提出"无体育不教育"[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