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五分之一”背后的转型之路(经济聚焦)
杨浦区经济转型 - 杨浦区从工业城区转型为数字经济中心,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3200亿元,占全市近五分之一[1] - 区域定位实现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三级跨越[1] - 区域内聚集美团、抖音、哔哩哔哩、得物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经济企业总数超8000家[6][7] 创新生态建设 - 实施"三个舍得"原则:舍得腾出优质土地支持高校扩建、舍得让渡商业地产建设科技园、舍得投入资源优化创业环境[2] - 与复旦大学共建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与同济大学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3.0,聚集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上海总量过半)[5] - 上海技术交易所日均完成20余项科技成果交易,形成技术转化重要通道[5] 区校协同机制 - 2023年与8所高校签署区校协同框架协议,互派人员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3] -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带动周边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带,包含复旦科技园、杨浦创业中心等载体[2] - 复志科技等高校衍生企业快速成长,其3D打印机市场份额达全球第三、国内第一[5] 产业空间布局 - 规划60.61平方公里的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划分科技创新策源区等四大功能区[6] - 长阳创谷从老厂房改造为综合创业社区,配套米其林餐厅、美术馆等设施[7] - 建成"创寓228"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6] 新兴领域发展 - 美团无人机在中心城区开展低空经济试点,进入校园、商场等场景[7] - 声网科技从园区企业成长为全球技术底座服务商,赋能产业链[6] - 政府专班服务推动前沿技术突破与新兴产业孵化[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