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少年中国之少年的形塑
新浪财经·2025-05-08 12:46

到了1905年,由于梁启超对中国读者的深远影响,"少年"一词的新鲜意义及"少年中国"的概念已经随着新刊物的流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熟悉的 词语。许多革命家、作家都模仿梁启超使用少年作为笔名,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称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新中国之少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 报》上,能发现不少标榜"少年"的笔名,如"同是少年""铁血少年""今日少年""突飞少年"。少年甚至吸引着不同政治立场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例 如,政治上反对康梁改良立场的反清革命者陈天华(1875—1905年),就在他的小说《狮子吼》中创造了一个名为"新中国之少年"的角色,但他 也提醒读者,不要将其与横滨的那位——即梁启超——"少年中国之少年"相混淆。少年话语一时风靡,无疑给晚清知识界带来一股新浪潮。 命名先于行动。这些在晚清涌现的"少年中国之少年"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文化变动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话题需要对晚清巨变中青年文 化的各种因素仔细考察,这一次的青年文化早于"五四""新青年"一代,并对后者有深远影响。有关近代的青春文化史,值得另外写一本书,但在 此只能略加勾勒。 梁启超 晚清是一个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颓唐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