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阻系数的发展历程 - 早期汽车工业不重视风阻系数,结构强度和发动机动力是主要关注点 [3] - 风洞实验室最初为航空服务,直到20世纪30年代奔驰首次将其用于汽车测试,70年代石油危机后才成为汽车工程重点 [4] - 1980年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SAE J1263标准,首次定义轻型汽车道路行驶阻力测试程序 [6] - 电动车时代风阻系数价值被放大,成为新能源车企竞争的关键指标 [7][9] 风阻系数的实际价值 - 电动车高速巡航时风阻系数每降低0.01Cd可提升续航10-16km,对600km续航车型影响显著 [8] - 80km/h以上风阻成为能耗主要因素,电驱系统无变速箱调节导致高速效率下降更敏感 [11] - 燃油车因发动机功率储备大且变速箱可调节,风阻系数变化需达0.03Cd以上才能在油耗中体现 [12] - 新能源车风阻优化兼具工程价值(提升续航、降低风噪)和市场传播价值 [13][19] 风阻优化的争议与边界 - 过度追求低风阻导致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牺牲用户体验,100km/h时速下仅节省0.2度电(续航提升约6km) [15] - 行业出现技术盲从现象:数值宣传激进但实际体验下降,用户感知值与宣传值错位 [16][20] - 风阻系数被异化为"信仰数据",部分车企为参数竞赛牺牲设计自由度与实用性 [17][21] 行业观察与结论 - 风阻优化需平衡工程技术与用户体验,不应成为绝对指标 [22][23] - 优秀产品需综合考量内饰、视野、舒适性等多维度,单一低风阻不代表产品力 [24] - 新能源时代应回归"技术服务于体验"的本质,避免数据崇拜 [26][27] - 低风阻对电动车确有助益,但过度强调可能误导市场发展方向 [28]
当我们卷风阻系数时,我们在卷些什么
虎嗅·2025-05-08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