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智驾”,集体改名
行业政策调整 -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必须以"智驾等级 + 辅助驾驶"进行描述 [4] - 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4] - 政策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4] 车企宣传口径调整 - 小米汽车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代客泊车"功能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 [1][3] - 理想汽车将"L6智驾焕新版"更名为"L6智能焕新版",强调"辅助驾驶焕新" [4][5] - 问界汽车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表述,比亚迪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 [7] - 蔚来明确区分车型功能定位,强调ET5具备城区NOA能力,萤火虫车型不强调智能驾驶能力 [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当前量产车技术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系统无法独立应对复杂路况 [8] - 部分车企利用信息差进行混淆营销,宣传"解放双手""自动驾驶"等概念,实际技术等级较低 [8] - 智能驾驶功能缺乏国家标准,监管部门难以对车辆智驾性安全作出判定 [9] 行业趋势 - 车企集体更名是政策要求下的行业转向,也是对用户责任的主动承担 [9] - 智能驾驶正从"技术赛跑"转向"责任竞争",需更扎实的技术验证和透明的用户教育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