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集体“倒贴做科研”?
虎嗅·2025-05-09 06:03
国自然项目现状 - 国家级项目已成为高校教师晋升考评的硬性指标[1] - 2025年国自然项目接收总量突破43万份,竞争加剧导致资助率创新低,面上项目资助率濒临红线[2] - 青年C项目资助金额约30万元,但实验成本常超30万元,面上项目资助额度降至50万元左右,难以覆盖单篇50万元的论文成本[4] 科研经费倒挂现象 - 科研人需自费预实验投入,失败后形成沉没成本,例如有青年教师月薪不足1万却自费超10万元预实验[5] - 经费不足导致学术不端风险上升,部分人为通过考核铤而走险造假[5] 横向课题的兴起与矛盾 - 横向课题成为替代国家级项目的选择,部分高校允许其用于评职称[6] - 横向项目经费门槛从几十万飙升至800万,但商业导向与科研创新本质冲突,教师需在学术与商业需求间妥协[8][9] 评价体系问题 - 现行评价体系演变为"五唯+X"模式,论文分区、项目级别、横向经费等指标叠加增加不确定性[11] - 短期考核压力迫使教师转向易出成果领域,基础研究被忽视,学术工作呈现"计件化"趋势[12] 改革方向 - 2025年国自然预算增长31.43亿元,增幅8.65%为五年新高,但需优化分配机制以提升青年C等项目的资助额度[12][13] - 建议建立动态经费调整机制,院校提供科研启动资金或风险基金以降低青年教师垫资压力[12] - 需推行分类考核,如延长基础研究评估周期,认可横向项目的工程价值而非仅看经费数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