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下一个黄金职业:有人月赚10万,缺口还很大
36氪·2025-05-09 09:19

行业概况 - 陪诊行业近年来需求井喷 主要服务对象包括老人 异地就医者 宝妈 产妇 独居白领及抑郁症患者等群体 [1] - 行业直接受老龄化 都市独居 丧偶式育儿等社会问题驱动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4.9% 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2] - 根据企查查数据 现存陪诊相关企业1428家 2021年前年均新增仅20家左右 而近三年年均新增达300家 呈现爆发式增长 [6] 市场需求 - 成都陪诊员反映业务量激增 从被动接单转为主动排期 客户需根据陪诊员时间挂号 [3] - 昆明从业者月均完成200单以上 上海顶级陪诊员单日极限可处理8单 覆盖呼吸科 肿瘤外科 精神科等多科室 [5][6] - 疫情期间代取药需求暴增 从业者创下连续10天日均取药4-5次的记录 50%服务对象为老年人 [6] - 精神类疾病陪诊需求突出 上海从业者95%疫情期间业务来自心理疾病患者 包括医生等高敏感职业人群 [19] 服务内容 - 基础服务包括代挂号 陪诊 取药等流程代办 平均耗时3小时/单 涉及医保报销 处方核对等复杂环节 [13][14] - 专业服务涵盖医疗信息咨询 如科室选择 专家坐诊时间 院区路线规划等 降低患者试错成本 [16] - 情感陪护成为差异化竞争力 需处理患者隐私保护 情绪安抚等需求 包括手术陪同 术后护理等场景 [16][17][23] 从业者生态 - 收入呈现两极分化 新手月入1.2-1.5万元 资深从业者客单价达平均水平3-4倍 但存在业务波动风险 [34] - 人员背景多元 涵盖护士 房地产 旅游等行业转行者 年龄跨度从70后到00后 部分机构全员90后 [34] - 获客渠道依赖抖音 小红书等平台 相关内容点赞过万 但存在夸大收入误导新人的现象 [33] 运营模式 - 服务半径集中于大城市 上海 成都 昆明等地案例显示单城市即可支撑高频需求 [3][5][6] - 存在"临时家人"角色替代 需应对医疗文件签署限制 常以亲属身份与医生沟通 [26] - 疫情期间衍生视频问诊等创新模式 陪诊员持患者医保卡线下对接医生 [6] 行业痛点 - 资质审核缺失 部分从业者仅通过短视频接单 存在服务爽约 垫付资金回收等信用风险 [31] - 灰色地带明显 常被询问黄牛挂号 药品代购等违规业务 行业边界模糊 [31] - 医患信任建立困难 陪诊员需编造人物关系应对医生质疑 影响服务连续性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