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时尚的“梗文化”可能埋藏着传播陷阱
中国青年报·2025-05-09 11:21
网梗的传播逻辑与社会影响 - 网梗通过语义压缩技术将复杂情感与事件内核提炼为易记忆、可复制的符号模块 在短视频主导的瞬时记忆时代 信息接收者注意力持续时长缩短至8秒 [1] - 部分网梗如"内卷"反映特定社会情绪 精准概括当代社会竞争现状 成为人们对高压环境的直观表达 [1] - 用户生成内容构成传播核心动力 例如"栓Q"衍生出方言版、戏曲版等数十种演绎形式 延长生命周期 [1] 网梗的圈层文化与传播形式 - 网梗携带圈层文化准入密码 Z世代用"尊嘟假嘟"消解严肃性 90后用"破防了"表达共鸣 形成封闭话语体系 [2] - 多模态传播形式(表情包、视频剪辑、音乐混剪)扩展至视听复合体验 提升传播效率 如"yyds"从特定领域延伸至广泛场景 [2] 网梗的病毒式传播机制 - 模仿、跟风、共鸣等心理机制驱动传播 互联网匿名性提供自由创作空间 [3] - 短视频平台流量逻辑加速传播 "蹭梗"提高视频完播率与互动率 如"挖呀挖"童谣通过热门BGM获得奖励机制 [3] - 传播呈现马太效应 少数头部梗占据大部分资源 多数新梗迅速沉寂 [3] 网梗的文化影响与应对措施 - 网梗泛滥导致青少年语言贫乏症 如"绝绝子"替代褒义词 "我真的会谢"消解负面情绪 引发语言功能性萎缩 [3][4] - 部分词汇如"雌竞""海王"含性别歧视 影响青少年价值观认知 [4] - 需推动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 建立创作伦理体系 学校教育增设网络语言辨析课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