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矽智能再冲港交所:AI制药光环下的长跑者,能否跨越“死亡之谷”?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09 12:22

公司上市动态 - 英矽智能再次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曾于2023年6月27日首次递表港交所,2024年3月27日再次提交申请 [1] - 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9年落地上海浦东,核心业务涵盖自研管线开发、AI平台授权及跨领域合作 [1] 融资与财务状况 - 2018年至今完成8轮融资,2025年2月完成超1亿美元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31亿美元 [2] - 2022-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3010万美元、5120万美元、8580万美元,两年增长率为185% [2]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63.4%、75.4%、90.4%,调整后亏损额持续减少,分别为7080万、6740万、2270万美元 [2] 募资用途 - 拟将募资金额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 [2] - 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及相关验证研究工作 [2] - 扩展自动化实验室及早期药物发现研发 [2] 核心产品进展 - ISM001-055(Rentosertib)是进展最快的临床阶段资产,已完成中国IIa期临床试验 [6] - 该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显示剂量依赖性肺功能改善 [6] - 计划在中国开展III期研究及美国IIb/III期研究 [6] - 已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及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疗法认定 [6] 技术平台优势 - Pharma.AI平台从靶点识别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仅用18个月 [7] - 技术延伸至农业、新材料、兽医药等领域 [7] 行业发展趋势 - AI技术有望将临床新药研发成功率从12%提升至14%,节省约10亿美元研发经费 [4] - 2022年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融资62.02亿美元,2023年降至36.01亿美元,2024年回升至57.95亿美元 [4] - 麦肯锡预测2030年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5300亿美元 [11] 行业挑战 - 面临数据壁垒、技术、法规和市场接受度等多重障碍 [3] - 国内AI制药企业大多处于早期融资轮次,仅少数进入C轮融资 [5] - 临床二期失败率高达60%,存在"盲盒"风险 [9] - 医疗数据分散且标准化程度不高,数据库规模相对薄弱 [9] 商业化前景 - AI在药物发现阶段帮助识别更佳靶点,优化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5] - 需解决免疫原性、蛋白质聚集等技术挑战 [8] - 商业化前景取决于技术渗透深度、监管协同和支付端改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