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买到“掺假金条”?业内:可能有两种情况
中国经营报·2025-05-09 12:41
银行金条质量与回购问题 - 银行金条由精炼厂供货,流程严谨,银行会进行抽检和物理化学检验,若发现假金条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刑事责任 [1] - 投资者可能买到"掺假金条"的两种情况:个人持有期间被调包或内部操作失误/作假,后者将导致银行面临巨额赔偿及声誉风险 [1] - 银行金条通常有编号和发票,回收商认为造假可能性低,除非产品来自第三方渠道 [1] 银行金条回购机制与检测漏洞 - 银行回购金条依赖外观检查、重量核对及证书验证,非破坏性检测可能无法发现内部掺假 [2] - 国家级检测机构可通过破坏性方法识别杂质,但成本高不适用于常规回购流程 [2] - 部分银行仅回购本行销售且包装完好的金条,对非本行品牌金条设定更高回购价差(10元/克)以覆盖鉴定成本 [2] 黄金产业链风险与行业潜规则 - 黄金价格快速拉升导致银行回购量增大,暴露出行业潜规则如品牌金店换购需增购30%新金,典当行压低回收价并收取手续费 [2] - 非正规渠道通过烧熔黄金后扣减纯度获利,银行回购条款苛刻,部分机构通过限制条件变相降低自身责任 [2] - 技术性造假与维权成本不对等可能导致问题产品流入市场,尽管银行强调"掺假概率极低" [2] 消费者风险防范与行业改进建议 - 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渠道,验证防伪标识并通过官网核验证书 [3] - 保存完整包装、购买凭证及拆封视频,避免证据缺失影响回购,组合使用磁吸、密度测试等简易方法初步筛查 [3] - 行业需透明化流程和强化监管,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如电子标签,推动检测技术普及至基层网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