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AI学院成立潮 - 2024年起国内不少于9所知名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或研究院,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4] - 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聚焦具身智能、生成式AI、超级运算等五大领域,计划培训超100名博士生 [2]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担任院长,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 [4]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2024年相继成立AI学院,部分由院士或校长领衔 [4] 高校与AI产业联动 - 高校孵化的AI企业成为重要力量,如智谱AI、面壁智能、月之暗面等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北京智源研究院 [6] - 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创办超1800家初创公司,孵化出大疆、思谋科技、云鲸智能等4家独角兽 [9] - 具身智能领域"大疆教父"李泽湘联合创立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云鲸智能、海柔创新等企业 [7] - 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思谋科技创始人贾佳亚曾任腾讯优图实验室科学家 [7] 研究资源与区域优势 - 香港科技大学拥有较多英伟达H800计算卡资源,为研究院规模化提供硬件支持 [2] - 香港高校研究生态呈分散型,孵化企业以"小而精"为主,深圳因地理优势成为香港科研成果转化重要基地 [8][9] - 大湾区受益于香港科研辐射,英伟达在中国的研究中心有大量香港科技大学校友参与 [9] 学术与产业结合模式 - 高校教授创业案例增多,如清华大学汪玉发起无问芯穹、复旦大学漆远创立无限光年等 [6] - 科学家类型创始人占比达32%,技术早期阶段更依赖科研团队对技术边界的理解 [7] - 教授孵化+学生/产业人士运营被视作可行模式,需平衡学术研究与商业经验 [9]
近一年有9所知名高校成立AI学院,AI学者称“不担心过热”
第一财经·2025-05-09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