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 - 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预计主流技术路线2035年进入示范阶段,205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发电 [1]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计划2027年完成 [1]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 [1]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4000万度 [5] - 中科院EAST装置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运行 [8] - 中核集团"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 [8] 技术路线与突破 - 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重力场约束、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核聚变 [6] - 磁约束装置中托卡马克和球形环是主要类型,球形环结构更紧凑 [6] - 新奥计划2026年在玄龙-50U实现氢硼聚变反应,2030年在"和龙-2"实现全面热核聚变 [5]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可提高磁场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15]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参数组合,加速实验验证 [15] 商业化进展 - 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022年33家增至2023年45家 [16] - 2023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投资71亿美元(约514亿人民币) [16] - 中国形成三股主要力量:初创企业、国家队和民营企业 [16] - 中信证券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 [18] - 新奥集团自2017年以来聚变研发投入达40亿元 [5] 企业动态 - 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5月6日收涨6.11% [1] - 雪人股份、海陆重工等概念股涨停,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多股跟涨 [1]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合计17.5亿元投资 [16] - 西部超导从ITER项目供货商拓展至医疗、半导体等领域 [18]
深度| 万亿可控核聚变赛道群雄逐鹿,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曙光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