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假贸易规模大周期长 多方合力“拆弹”

虚假贸易现状与特征 - 虚假贸易成为财务造假重要手段,通过空转走单或资金出借搭建财务迷宫,反映资本运作失控、内控失效、审计失职的合力问题 [1] - 近期案例显示虚假贸易呈现交易规模变大、暗藏时间拉长的新特征 [1] - *ST锦港2022至2024年通过虚假贸易虚增利润,导致年报及季报虚假记载 [2] - 东方集团2020至2023年累计虚增营收161亿元,通过虚构贸易空转超百亿规模 [3] 虚假贸易操作模式 - 虚假贸易分为两类:空转走单(只走票不走货)和以贸易之名进行资金出借的融资性贸易 [7] - 关联公司在虚假贸易中发挥关键作用,降低造假门槛并强化空转特征,如东方集团通过关联公司隆裕粮油虚假购销 [4] - 财务公司充当专用蓄水池角色,东方集团在东方财务公司的存款占货币资金比例超70%,资金或被用于虚构交易循环 [5] 虚假贸易动机与影响 - 国有企业为完成考核指标,通过贸易名义出借资金、做大营收的动力增强 [9] - 虚假贸易可同时美化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如东方集团将实际资产负债率82%修饰为55% [9] - 融资性贸易缺乏完善风控体系,商品价格波动或企业经营异常易导致资金损失 [8] 监管与企业应对措施 - 国资体系出台"十不准"政策,严禁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行为 [9] - 央企如中电港组织专题培训强化风险管控,大唐电信按季度自查虚假贸易,中国中车搭建虚假贸易识别模型 [10] - 审计机构强化对虚假贸易的审查,包括贸易背景、商业实质、货物流及收入确认等 [11] 行业案例与风险 - *ST锦港虚假贸易业务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蛰伏时间长达七年 [3] - ST易事特涉嫌通过虚假贸易业务、代采业务和数据中心集成业务虚增营收 [7] - *ST高鸿因疑似虚假贸易陷入数十起诉讼纠纷,被指控隐瞒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情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