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贸易战下的产业韧性(二):AI大模型的商业“回旋镖”,重新落到了云计算
36氪·2025-05-12 07:2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本土大模型行业正试图冲破困局重构秩序,但不稳定的市场环境可能成为重大风险 [1] - DeepSeek凭借全球影响力颠覆行业对开源模式的认知,促使OpenAI重新评估开源策略 [1] - 阿里、百度、商汤科技等厂商加速推进开源,但面临美国关税壁垒、开源激励不足、硬件适配和标准碎片化等问题 [1] 开源模式的商业化困境 - 开源被认为是应对技术"卡脖子"的关键,但商业化博弈复杂,开源项目缺乏直接收入 [2] - 厂商需投入人力物力适配国产芯片,但难以从中直接获益,纯粹"为爱发电"不可持续 [2] - 投资者态度谨慎,担忧投入巨额资金后模型被开源导致回报落空,金沙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表达这一顾虑 [4] 开发者与企业的实际挑战 - 开源大模型虽降低技术门槛,但实际应用需大量定制化,涉及数据预处理、模型微调等高成本工作 [4] - 中小企业面临数据获取、清洗、标注及后训练所需计算资源的高昂成本 [4] - 投资者仍以传统软件销售模式评估大模型,与开源路径不匹配,盈利模式不明确制约发展 [5] 厂商的商业化路径探索 - 百度、阿里、腾讯等厂商采用"免费引流+增值服务"模式,通过开源模型吸引用户并增加云收入 [6] - 百度开源文心大模型,通过智能云服务实现商业变现,形成"开源引流-算力消耗-云收入"飞轮 [8] - Meta通过Llama API提供云计算服务,吸引开发者迁移至其生态体系 [8] - Hugging Face通过开源Transformer库吸引开发者,再向企业提供付费私有化解决方案 [9]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开源大模型对开发者的吸引力取决于云服务质量,如开发工具链、数据存储、AI调优等支持 [9] - 开源被视为突破技术封锁的最优路径,但需兼顾商业可持续性,开发者更关注云平台选择 [10] - 行业生态需整体跨越,开源发展涉及技术、商业与制度的多重博弈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