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陷退车风波——敲响造车新势力“去泡沫化”的警钟

事件概述 - 2025年5月小米汽车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引发数百名车主集体维权 要求退车 [1] - 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 但被车主批评缺乏诚意 [4] - 事件暴露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流量狂欢向价值回归转型的阵痛 [1] 产品问题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售价4.2万元 实测发现风道开口无法吹动纸巾 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 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 [3] - 实际减重仅1.3公斤 每克碳纤维价值高达32元 远超黄金价格 但性能提升几乎为零 [5] - 4月30日OTA更新将车辆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 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官方建议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3] 市场与运营影响 - 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25% 首次出现负增长 [5] - 补偿方案包括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 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值2000元) 仅相当于选装费的4.7% [4] - 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 未覆盖已提车用户的退车诉求 [4] 法律风险 - 车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发起集体诉讼 要求退一赔三 [4] - OTA更新限制车辆性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产品功能变更需明示的规定 [5] - 若虚假宣传被认定 公司可能面临巨额赔偿甚至触发行业监管风暴 [4] 行业启示 - 车企需公开风道设计 动力系统等核心参数 邀请第三方检测实现技术透明化 [6] - 应建立重大功能更新的用户投票机制 避免单方面决策引发信任危机 [6] - 需夯实三电 智驾等核心技术 避免过度依赖概念包装 [6] - 流量红利正在消退 用户评判标准回归产品力与诚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