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2025年A股市场出现大量"假回购"现象,公司通过发布回购计划短期推高股价,但实际执行率极低,背后隐藏控股权收购的资本操作[1][6] - "假回购+真控股权转让"组合拳成为技术性市值操盘手段,旧主通过市值抬升套现退出,新主借助信心行情低成本控股,中小投资者成为被动接盘方[9]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15起类似案例中,回购资金使用率平均不足10%,却成功促成PE退出、创始人减持等资本运作[8] 假回购操作模式 - 典型案例:某市值百亿医药公司发布5亿元回购计划后股价两日涨18%,但仅执行1200万元(2.4%),三周后二股东将股份协议转让给地方国资,市值较一月前上涨超30%[7] - 操作特点:前紧后松,回购公告初期集中释放利好推高股价,后期以"市场价格波动"等理由终止计划,全程合法合规但达到控股权转移真实目的[7][10] - 关键指标:回购计划发布时间与股东减持/控制权转让高度接近,实际回购金额远低于承诺额度(案例中平均执行率<10%),回购节奏异常集中于公告初期[10] 市场机制与监管漏洞 - A股回购制度较美股宽松,在承诺披露、资金安排、执行效率三方面存在模糊空间,且对未完成回购的惩戒较轻[11] - 监管盲区:未充分关注回购行为与控制权变更的联动性,信息披露不透明使资本可利用灰色地带将市场信心转化为套利工具[10][11]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已将"回购计划执行率与控股权安排"纳入并购审计重点,建议投资者警惕"回购+控股权转让"组合信号[11] 行业影响与识别方法 - 市值幻觉效应:假回购制造估值重估预期,为控股方创造价格与舆论舒适区,避免"低价控股"非议,但实质是资源配置扭曲[9][11] - 受益人分析:控股股东与新晋接盘者双赢,旧主套现退出,新主低成本控股,中小投资者被动持有未完成回购且控制权变更的公司[9] - 识别要点:关注回购资金实际到账比例(案例显示典型执行缺口达90%+),核查公告中是否隐藏股东协议转让条款[7][10]
Goheal:一场“假回购”如何制造市值幻觉?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的烟雾弹
搜狐财经·2025-05-12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