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归还难、计费乱 共享充电宝成投诉热点
中国青年报·2025-05-13 08:39

共享充电宝行业现状 - 共享充电宝因"归还难"和"计费异常"被中消协列为一季度投诉热点,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高达28717条[1] - 消费者反映普遍存在设备满载无法归还、客服响应滞后问题,导致被迫支付超时费或押金买断[1][2] - 行业存在同品牌同区域不同门店收费标准差异显著现象,如餐馆3元/小时而景区达10元/小时[4] 消费者痛点分析 -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收费不合理,15.23%认为价格不透明,部分企业计费规则苛刻(不足60分钟按60分钟计)[5] - 京津冀三地消协调查显示,系统漏洞和管理问题侵蚀消费者信任,影响行业健康发展[5] - 消费者维权困难,需辗转多个渠道才能联系人工客服,且部分企业涉嫌通过后台干预制造"满柜"假象[2][3] 行业规范建议 - 律师建议企业应避免霸王条款,建立便捷纠纷解决机制,并细化计费单位(如按5分钟计费)[6][7] - 中消协呼吁制定统一服务标准,要求平台建立自动终止机制和系统纠错机制[7] - 深圳市消委会推出行业自律公约,设定5分钟免费充电时长作为参考标准[7] 监管与法律框架 - 现有法律法规对具体使用细节覆盖不足,需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细化定价、归还规则等关键环节[8] - 京津冀三地消协建议企业避免不公平格式条款,加强售后服务渠道建设[7] - 律师指出若企业故意阻碍归还则涉嫌欺诈,应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