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1调查丨盈利困难,民营口腔行业淘汰赛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13 10:49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民营口腔行业自2024年起持续下行,2025年Q1全国超230家机构停业,包括区域连锁品牌[2] - 集采政策导致种植牙等核心项目利润受打击,机构收入锐减,龙头品牌如瑞尔齿科开始关店合并[2] - 2025年高端客户到店频次下降62%,VIP续费率从78%以上大幅下滑,客单价从年均12万元显著降低[4][5] - 行业营收普遍下滑:华美牙科同比下降4.73%,美皓医疗降38.8%,赢冠口腔降4.68%[5] - 一线城市经营压力突出,机构规模、成本上升及监管压力导致财务困境频发[6] 企业案例与市场变化 - 成都欢悦口腔破产清算,拖欠房租超300万元、供应商货款逾千万元,鼎盛时期拥有7家分院[1] - 瑞尔集团股价年内跌24.82%,上市以来累计跌幅超80%,被移出港股通名单[3] - 民营机构资产负债率普遍超85%,设备融资租赁占比达42%,现金流风险加剧[8] - 公立医院收费下降30%-50%(种植项目降60%),民营机构低价策略吸引的价格敏感患者与公立医院重叠[9] 商业模式与转型尝试 - DSO模式通过非临床服务支持诊所运营,但国内存在品牌分散、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11][12] - 杭州部分机构开发数字化种植导板系统,单颗种植耗时从45分钟缩短至12分钟,材料损耗降28%,客单价逆势增35%[11] - 下沉市场策略:采用"移动诊疗车+县域中心医院"模式,国产种植体全口修复费用控制在1.2万元以内[12] - 行业曾依赖"低价引流-预付收费-快速扩张"模式,现成问题重灾区,资金链断裂风险高[9] 数据与市场规模 - 2022年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收入降至859亿元[6] - 中端市场规模从2018年312亿元增至2022年344亿元,预计2023年达411亿元[7] - 进口牙椅月租金达8万元,公立医院同类设备因集采采购价降至原价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