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现状 -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1] - 恶臭异味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成为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 各地环境信访数据显示恶臭异味投诉占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且重复投诉现象普遍 [1] 污染来源与影响 - 恶臭异味污染来源广泛 涉及工业生产(化工 石化 制药 造纸 印染等行业) 市政设施(垃圾处理场 污水处理厂) 农业生产(畜禽养殖)等多个领域 [1] - 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部分物质有致病风险 长期暴露还会引发焦虑 烦躁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1] 治理挑战 - 技术层面:现有检测手段仅能识别约2%的恶臭因子 难以满足全面监测需求 [2] - 标准体系:现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实施30年 亟待修订完善 [2] - 监管实践:恶臭异味污染具有间歇性 突发性特点 溯源取证难度大 [2] - 治理环节:不同行业污染特性各异 需要差异化解决方案 导致"检测达标但投诉不断"的困境 [2] 解决方案 - 完善制度体系:加快修订滞后标准 建立覆盖面更广 限值更严的排放标准体系 制定防治路线图和时间表 [3] - 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监测—预警—溯源—治理"全链条技术体系 研发新型传感器 电子鼻等智能监测设备 推广生物过滤 等离子体等先进治理技术 [3] - 创新监管模式:运用走航监测 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 建立重点监管清单 在重点区域加强监管 [3] - 鼓励公众参与:发挥公众监督权利 鼓励举报恶臭异味问题 如浙江省嘉兴市2020年成立"民间闻臭师"队伍 对工业园区进行监督检查 [3] - 推进协同治理:加强部门联动和区域协作 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形成政府主导 企业施治 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3]
如何改变恶臭异味“检测达标但投诉不断”的窘境?
中国环境报·2025-05-13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