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卡脖子”到“中国酿”,华润啤酒解码“国麦自主”背后的产业蝶变
华夏时报·2025-05-13 17:3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 啤酒大麦长期超90%依赖进口 原料供应受制于人制约产业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 [4] - 国产啤麦自给率长期不足10% 行业面临风味底气不足 成本掌控力弱 品牌底蕴缺乏 产业无脊梁等困境 [3] 公司战略行动 - 华润啤酒2021年提出"国麦振兴"计划 在苏北 西北 内蒙古等地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近2万亩 [3][4] - 2023年联合多家机构发起国产啤麦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种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 在内蒙和苏北开展3000亩试点种植 [6] - 2024年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大至16000余亩 预计2025年在三大产区完成20000亩标准化种植目标 [7] 技术突破与成果 - 江苏射阳县淮海农场"扬农啤14"品种创亩产767.5公斤省级高产纪录 抗性卓越 品质上乘 [6][7] - 通过标准化种植 国产啤麦浸出率 浊度 夹杂物 脆度等多项指标较2023年实现优化 与进口麦芽差距进一步缩小 [7] - 开发出100%国产原料的"垦十四"啤酒产品 在盲选品鉴中与进口高端啤酒品质不分伯仲 [10] 产业模式创新 - 建立"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种植基地"产业振兴新模式 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 [8] - 构建从品种选用 生产技术配套到产供销体系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机制 [4][7] - 形成贯穿科研 种植 加工 消费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样板 [12] 品牌与产品发展 - "垦十四"产品采用复古报纸样式瓶身和书卷式礼盒设计 使用可降解再生纸盒和可回收牛皮纸践行低碳理念 [10] - 通过挖掘不同产区大麦特点形成产区文化 提升国麦价值并实现育种 种植 制麦和酿酒全环节价值链共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