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会在京举行 共探具身智能发展新征程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与前景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关键发展节点,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和广阔应用场景推动产业爆发[2][3] - 北京亦庄已聚集300余家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生态企业,形成"1+6"产业体系,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元,占北京市50%[5] - 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未来十年科技竞速从政府层面定调,是中国在未来产业中的"卡位"[5] 技术突破与赛事意义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完赛,硬件优化包括加高10厘米、低惯量设计等,软件采用强化模仿学习算法[11] - 马拉松赛事是对机器人硬件可靠性和运动能力的极限测试,能校准社会预期、吸引投入,技术挑战赛在真实场景出现前可作为重要场景存在[7][9] - 赛事促进技术、元器件、产品及生态形成,赛后研发方向包括提升稳定性、攻克全自主导航、完善测试标准等[12] 产业协同与标准化 - 行业需协同关键技术、通用技术,打造通用品牌和开源社区,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6] -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覆盖"感知-决策-执行"全技术链,由120余家单位共同编制[1][15] - 供应链协同需加强上下游合作,商业化模式充满机遇与挑战,2025年被视为产业化落地元年[15][16] 应用场景与市场前景 - 人形机器人将深入千行百业,变革生活生产方式,爆发点在服务场景,未来可能像手机电脑一样普及[3][12] - 探索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结构化/半结构化场景应用,具身智能硬件软件可形成"数据飞轮"[12] - 投资方认为人形机器人在算法、硬件、成本等方面取得真实进展,长期看好该领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