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严与车企集体改口 - 工信部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2][3] - 小米汽车将"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小米智驾Max"变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3] - 比亚迪将辅助驾驶系统"天神之眼"由"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 "载客泊车"改为"下车泊入" [3] - 理想汽车将智驾相关宣传更改为辅助驾驶 销售转向强调家庭用户需求和舒适性 [4] - 蔚来汽车明确区分车型功能定位 ET5具备城区NOA能力 萤火虫车型仅搭载LCC功能 [4] - 小鹏汽车将"自动驾驶"更换为"智能辅助驾驶" 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 [4] - 鸿蒙智行明确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支持高速场景最长90秒脱手行驶 [4] 行业现状与事故数据 - 2024年国内乘用车L2自动驾驶市场渗透率达55.7% 预计2025年接近65% [6] - 62%的25~35岁年轻车主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同于"自动驾驶" [6] - 2025年一季度智驾相关交通事故同比激增217% 其中83%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 [6] - 3月29日小米SU7启用NOA功能发生爆燃事件 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车企应对与行业共识 - 华为乾崑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11个汽车品牌高管署名 [5] - 为车企提供智驾解决方案的企业达成共识 将"安全"置于首位 [5] - 长安汽车首席驾驶技术官表示智驾宣传收紧对研发进程没有影响 [9] - 业内人士建议车企应提升算法效率与准确性 加强传感器融合技术 [10] 消费者反应与行业展望 - 进店看车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有所降温 提出相关要求的消费者数量变少 [8] - 监管趋严促使企业对智能驾驶系统充分调试测试 解决技术验证不足问题 [8] - 加强监管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避免企业野蛮生长 [9] - 行业应加强产业协同与合作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法规制定 [10]
监管“定调” 车企“改口” 一场交通事故带来智驾的变与不变
中国汽车报网·2025-05-14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