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厂,创业三个月来的一些思考

行业趋势分析 - 互联网/游戏行业从高增长、高变化阶段进入低增速、高确定性阶段,新方向尝试成本大幅增加且竞争加剧 [2] -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降,商业模式逐渐趋同于传统行业,需接受冗余和停滞的工作方式 [3][5] - 从业者面临职业选择重构,需重新评估加入行业的原始动机(高收入/高增速/兴趣)与现状匹配度 [4][5] 大厂运营模式观察 - 大厂存在显著组织冗余现象,部分团队存在价值与业务实际需求脱节 [7][8] - 员工目标体系呈现"中间状态"特征,基层执行与终极目标之间存在信息断层 [15][16][17] - 项目推进受多方利益裹挟,存在违背市场常识的强制立项现象 [20][21] 创业核心方法论 - 资源分配成为关键能力,需动态评估不同事务的完成标准(60分/80分/100分) [12][13] - 目标管理需贯穿"终极目标-执行拆解"全链条,团队信息透明度需差异化设计 [21][22][23] - 竞争策略强调最短路径实现,摒弃大厂式复杂流程(如搭桥方案vs游泳过河) [26] 人才管理实践 - 招聘标准从"经验匹配"转向"底层素质",更关注逻辑能力与工作态度 [27][28] - 团队构建遵循"长板理论",通过管理补足短板而非追求全能型人才 [29] - 执行层需保持脏活处理能力,结果导向优先于职务边界 [31][32] 从业者能力建设 - 学习模式需从被动工作驱动转向主动行业洞察,以应对目标制定需求 [24][25] - 决策需强化常识回归能力,突破大厂形成的思维惯性 [26][28] - 工作强度导致社交频率显著降低,但健康管理被列为必要事项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