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模型渗透率与医院部署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国内排名前100的医院中已有98家完成大模型部署,渗透率达98% [1] - 其中38家医院在通用模型基础上开发了55个垂直医疗模型,覆盖专病专科、设备及诊疗环节 [1][6][7] - 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顶级医院均主导开发了3个以上垂直模型 [2][3][8] 垂直模型功能与病种覆盖 - 专病专科垂直模型达22个,覆盖心血管病、肾病、胸痛、皮肤病等病种及骨科、放射科等科室 [7][8] - 功能从患者服务扩展至辅助决策(占比最高)、辅助诊断、医学教育及医院管理 [9][11] - 典型案例包括协和·太初(罕见病)、观心(心血管)、腹膜透析大模型(尿毒症)等 [6][7][8] 开发模式与参与主体 - 医院主导开发模式占比25%,但医企合作仍为主流(超50%),2025年起医研合作激增 [13][15] - 华为、中国电信、讯飞医疗等企业参与38个模型开发,提供算力与工程支持 [16] - 医院提供多模态临床数据(EHR、影像、基因等),企业负责技术实现与商业化 [11][15]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DeepSeek-R1架构降低部署门槛,医院本地化部署成本降至数十万元级 [4] - 垂直模型采用DHC+DeepSeek双引擎等架构,处理文本、影像、时序等多模态数据 [7][8] - 训练数据需数千张标注影像或数万例电子病历,数据清洗与标注成本占总投入60%以上 [11] 行业挑战与监管动态 - 数据局限性导致模型对罕见病灶易产生幻觉,需通过专病联盟扩大数据集 [18] - 国家药监局拟将辅助诊断类模型纳入医疗器械监管,需通过审评审批 [19] - 开源模型存在数据泄露风险,需加强加密与安全评估 [20][21]
国内排名前100的顶级医院,都在自研什么大模型?
36氪·2025-05-15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