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一批AI旅游的「受害者」,已经出现了
36氪·2025-05-15 11:58

行业现状与用户反馈 - AI旅游产品可用性提升但可靠性不足,用户反馈行程规划存在信息过时、不符合实际人数等问题[1][5][15] - 用户使用呈现组合式特点,常见搭配包括chatbot类(如DeepSeek)+垂类产品(如圆周旅迹),仅少部分用户完全依赖AI规划[7][8][9] - 产品功能进步体现在地图可视化行程、旅伴管理、社区内容集成等方面,但存在点位推荐大众化、信息实时性不足等缺陷[10][12][14]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形成四类产品阵营:chatbot类(DeepSeek/豆包)、OTA大厂类(飞猪/Booking)、通用型AI(谷歌Gemini)、垂类产品(Wanderboat/圆周旅迹)[5][6] - 行业整合加速,Layla收购Roam Around,Mindtrip兼并Thatch,呈现"大鱼吃小鱼"态势[18] - 传统OTA巨头态度保守,Airbnb CEO认为AI旅游规划仍处早期阶段,Booking CEO对技术前景持保留态度[22] 创业生态与商业模式 - 创业者背景多元,包括科技大厂人才(微软/谷歌)、连续创业者、旅游行业专家,普遍具备"热爱旅游"标签[23][25] - 商业化路径分化:Mindtrip推出B2B解决方案快速变现,部分企业选择社区优先的慢增长模式[25] - 创业公司面临资金压力,Tern开发者披露持续烧钱困境,行业存在低频消费、履约能力等核心挑战[19][21] 技术应用与行业特性 - 生成式AI被寄望于推动旅游行业供需精准匹配,但行业低频、强客资、强供应链特性构成技术落地障碍[2] - 红杉资本提出AI商业逻辑需从"卖工具"转向"卖收益",反映行业盈利模式探索进入新阶段[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