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应敬畏技术、坚守底线 让智能驾驶回归安全本位!
齐鲁晚报·2025-05-15 15:46
行业现状与政策调整 - 智能驾驶行业经历从"技术狂飙"到"安全平权"的转变,车企纷纷修改宣传术语,如比亚迪将"高阶智驾"改为"驾驶辅助",理想汽车强调"安全而非解放双手"[3][4] - 工信部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术语,需显著标注系统局限(如"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需驾驶员随时接管"),此前超60%用户误认为L2级辅助驾驶可完全脱手[3][6] - 上海车展期间车企连夜撤换智能驾驶宣传物料,行业整改动作迅速[1] 车企安全策略升级 - 小鹏推出"AI智能驾驶安全训练营",通过考试与陪驾培养用户正确认知[5] - 华为ADS 4.0推出"透明化数据看板",实时显示传感器状态并在高风险场景(如隧道强光)触发红色方向盘灯带及语音提示[5] - 比亚迪实施"双版本安全策略":15万元以下车型标配4摄像头+3毫米波雷达的基础安全包,20万元以上车型提供激光雷达选装[5] 技术分级与用户认知 - 当前所有量产车均为L2级,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车企宣传中"准L3""零接管"等术语导致超四成车主误认为可完全自动驾驶[6][7] - L2级本质是辅助工具,L3级仅在特定条件(如60km/h以下、天气晴朗)允许脱手,仍需保持注意力集中[7][11] - 2025年中国市场L2级渗透率达65%,L3级商业化仍受法规限制,部分车企通过"城区NOA"等功能模糊边界[11][12] 行业长期发展方向 - 智能驾驶终极目标是构建更安全的出行生态而非取代人类,需技术普惠与安全平权并行[8][9] - 岚图CEO呼吁车企明确功能边界,避免"宣传与体验脱节",行业需用"辅助"而非"自动"定义技术[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