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事件不断、机构密集调研,固态电池仍面临产业化瓶颈
固态电池产业化现状 - 产业链配套不成熟、成本高于锂电池、核心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是主要阻碍[1] - 全固态电池生产成本预计2025年降至USD500/kWh,但仍为普通锂电池的5倍[5] - 现有设备利用率不足40%,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5] 技术路线与量产时间表 - 电池厂商普遍预计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宁德时代、国轩高科)[3] - 半固态电池2024年已有实际产品出货(贝特瑞)[3] - 行业形成两大阵营:半固态先行派(国轩高科等)主攻氧化物路线,全固态派(宁德时代等)聚焦硫化物路线[5] 材料与产品进展 - 贝特瑞发布半固态及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材料[2] - 国轩高科预告将发布"前瞻电池产品",市场猜测为固态电池[2] - 星源材质固态电解质膜进入客户认证阶段,小批量供货头部客户[3] 市场反应与投资热度 - 固态电池概念股年涨幅超50%(三祥新材、冠盛股份等)[1] - 本周12家上市公司披露机构调研涉及固态电池(宁德时代、贝特瑞等)[2] 技术挑战与竞争格局 - 材料端多线并进,尚无明确优势路径(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电解质)[5][6] - 半固态电池当前聚焦氧化物+聚合物复合技术,仍处实验室级别量产标准[6] - 安全问题未完全解决,终端需求更注重性价比[6] 机构观点 - 华泰证券预计2025年半固态电池批量交付,全固态方案加速开发[7] - 聚合物电解质产业链或优先受益量产放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