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科技日报·2025-05-16 06:23
微塑料的普遍存在与来源 -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摄入的微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1][6] - 微塑料已在地球最极端环境(珠穆朗玛峰、南北极、马里亚纳海沟)和人体多个器官(胎盘、大脑等)中被检测到 [2][7] - 微塑料尺寸定义为5毫米以下,自20世纪60年代就存在于环境中 [3][4] - 全球塑料年产量从1950年的20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5亿吨 [5] - 2019年全球塑料回收率仅9%,22%的塑料随意滞留在环境中 [5] - 汽车轮胎磨损颗粒和衣物合成纤维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6] 微塑料研究现状 - 微塑料研究论文数量从2014年的20篇激增至2024年的近6000篇 [5] - 研究显示2024年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2016年高出50% [7] -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7] - 许多研究样本量小(20-50个样本),缺乏适当对照组 [8] - 部分研究设计脱离实际,如给小鼠喂食相当于人体每天上百克微塑料的剂量 [9] - 缺乏标准统一的分析方法导致研究结论难以比较 [10][11] 政策与行业应对 - 欧盟2023年通过《微塑料禁限令》,计划到2030年减少30%微塑料释放 [11] - 中国将微塑料纳入新污染物"四大家族",2023年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 [12] - 中国2020年要求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12] - 行业已开发出新型注射剂瓶塞材料避免产生微塑料 [13] - 清华大学开发出高效吸附微塑料的磁性纳米材料 [13] - 华东理工大学研发出用于污水厂升级的微塑料拦截技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