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甜蜜背后的健康密码(知食点·五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5-16 06:54
甜味来源与分类 - 甜味主要来源于天然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和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1] - 天然糖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中,提供能量;人工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数百倍且几乎无热量;天然代糖热量低且对血糖影响小[1] 人类对甜味的生理需求 - 甜味偏好源于基因,大脑通过多巴胺奖励路径产生愉悦感,高血糖水平可稳定情绪[2][6] - 糖类提供人体50%-70%能量,是必需营养物质,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可直接吸收[2] 中医视角下的"甘"与"甜" - "甘"在中医中兼具味觉与药效属性(如补脾、润燥),而"甜"仅描述味觉[3] - 甘味药如大枣、山药可健脾祛湿,蜂蜜、麦冬能养阴润燥,甘草可调和药性[4] - 现代研究证实枸杞、黄精等甘味药含多糖和抗氧化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5] 糖摄入与健康风险 - 过量糖分导致多巴胺受体脱敏,形成"糖瘾"循环,增加龋齿、肥胖风险[6][7]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佳控制在25克以内[7] 控糖策略与市场趋势 - 需区分天然糖(果蔬、牛奶)与添加糖(加工食品),后者易致血糖快速上升[8] - 控糖人群可选择代糖产品,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在规定范围内安全[10] - 预包装食品需关注配料表,糖可能以蜂蜜、浓缩果汁等隐蔽形式存在[10] 区域饮食文化与糖消费 - 江南(无锡)和广东饮食以高糖为特色,如糖水、甜味肉馅等传统食品[6] - 中医建议按季节调整糖摄入:春少疏、夏清补、秋润燥、冬温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