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风阻系数争议事件 - 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导流功能争议被质疑"虚假宣传" [2] - 阿维塔12第三方实测风阻系数与官方数据相差33%(0.21Cd vs 0.28Cd)引发舆论关注 [2] - 争议导致车企连夜修改宣传话术、千万级索赔诉讼及风洞实验室天价测试成本话题发酵 [2] 风阻系数的技术演变与行业现状 - 风阻系数最初应用于航空领域,1930年代奔驰首次将风洞用于汽车测试 [2] - 19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其成为核心指标,1980年SAE J1263标准确立测量规范 [2] - 电动车时代风阻权重显著提升:120km/h时速下每降低0.01Cd可提升续航10-16km [3] - 特斯拉Model S Plaid以0.208Cd刷新纪录后,奔驰EQS(0.20Cd)、智己L7(0.21Cd)、小米SU7(0.195Cd)等加入竞赛 [4] 行业测试标准与乱象 - 国内缺乏强制国标,ISO 12021允许±0.02Cd误差,车企常选择160km/h风速测试(比行业默认120km/h风阻更低) [4] - 存在"实验室特调车"现象:空悬降至最低姿态、加装临时封闭件、使用油泥模型替代实车测试 [4] - 行业估算每降低0.01Cd需投入2000万元研发成本 [4] 参数竞赛对行业的影响 - 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破坏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行业技术实质性进步 [5] - 风阻系数从工程参数异化为技术图腾,导致设计反人性化(如座舱压缩至"仅容儿童乘坐") [6] - 隐藏式门把手在100km/h时速下仅提升续航1-1.5%(百公里省电0.12-0.2度),低速时效果趋零 [6] 用户需求与工程设计的矛盾 - 2023年中国市场新上市电动车68%采用溜背造型,但57%用户实际更倾向传统三厢造型 [7] - 宝马i7(0.24Cd)和极氪001(0.23Cd)证明可在美学、功能与效率间取得平衡 [7] - 用户体验核心应关注极寒环境操作可靠性、暴雨视野清晰度等非量化细节 [8]
被异化的汽车“风阻系数”,一场没有裁判的“行业内耗”
华夏时报·2025-05-16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