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才是造车新势力的终极考题
36氪·2025-05-16 18:20
消费者需求转变 - 消费者购车首要考虑因素从"外观"和"智驾功能"转向"安全性",85.67%的消费者将安全性列为购车决策第一要素 [6][7][15] - 年轻消费者承认曾受车企营销影响关注非核心功能(如大天窗、隐藏式门把手),但安全事故频发使其重新审视需求 [6][7] - 女性消费者更关注实用设计细节(如收纳功能),但同样因事故频发开始重视安全性能 [6] 行业营销偏差与安全隐患 - 新势力车企发布会过度强调"外观设计"(42%研发预算占比)、"智驾功能"等营销噱头,安全系统研发投入仅占18% [8][10][14] - 隐藏式门把手普及率达70%,但极端低温(-30℃)故障率12%、碰撞后故障率9%,2024年相关投诉量大幅增长 [10][11] - 车企压缩研发周期至18-24个月(传统车企需36-48个月),导致安全验证不足 [13] 政策与行业转型 - 工信部强制要求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改为"辅助驾驶",并规定隐藏式门把手需配备机械应急装置 [3][17] - 2025年电池新国标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17] - 传统车企重申造车本质(如法拉利CEO反对车内过多屏幕),新势力需重构安全为核心的技术路线 [18][19] 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 新势力面临生死转型,需建立透明事故响应机制并优先验证AEB、电池热管理等安全技术 [18] - 行业竞争从营销噱头回归安全主战场,传统车企凭借技术积累重获优势 [18][20] - 资本热潮退去后,坚守安全底线的企业将获得长期发展机会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