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吉利汽车计划私有化极氪集团,将其从纽交所退市并整合回吉利体系,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资源分散问题 [3][4][6] - 此次整合旨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8][9][22] - 极氪在美股估值低迷(市值最低33亿美元,市销率0.7倍),未能达到融资预期,回归吉利可避免长期融资困境 [14][15] - 这是吉利继2014年后再次提出"一个吉利"战略,聚焦主业以应对新能源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17][18][26] 战略整合背景 - 吉利汽车与极氪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存在整合效率低、激励机制冲突等问题,导致资源分散 [8] - 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比亚迪凭借垂直一体化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单车价格下降16.8%但毛利率提升1.91个百分点),吉利需通过整合提升价格力 [21][22] - 公司内部存在多个重复研发团队(如5支智能驾驶团队),造成资源浪费 [20] 私有化流程 - 吉利汽车以25.66美元/ADS(溢价14%)发出非约束性报价,极氪已成立特别委员会评估提案 [6][10][12] - 后续需经过极氪股东大会(吉利作为大股东有投票权)和吉利汽车股东大会批准 [10] - 资本市场反应积极,公告后两家公司股价连续上涨,极氪股价已超收购价(28.9美元 vs 25.66美元) [12] 整合效益 - 预计研发每年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节省数十亿元,管理费用显著下降 [22] - 整体效益提升5%以上,研发/管理/营销效益提升15%-20% [23] - 一季度初步成效:吉利汽车收入增长25%至724.9亿元,极氪营收增1.1%且销售费用降9.2% [25] 组织架构调整 - 极氪将作为吉利汽车下设事业群,与吉利银河、领克、中国星构成四大品牌矩阵 [26] - 高管团队重组:淦家阅任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升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转任副董事长 [27] - 品牌端整合:极氪合并领克、吉利整合雷达/几何/LEVC;研发端统一至吉利研究院;电池业务整合为独立供应链公司 [24]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整合出清阶段,企业需压缩成本应对价格战 [4][20] - 比亚迪新能源战略成功(市值破万亿),对吉利形成竞争压力 [19] - 吉利需通过资源聚焦重塑竞争优势,争夺"自主一哥"地位 [22][28]
吹响“集结号”,李书福赌一个大未来
华尔街见闻·2025-05-16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