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近期动态 - 5月13日中国央行将人民币中间价设在7.2以下,报7.1991,为4月初以来首次[1] - 5月16日人民币中间价报7.1938,当日美元对离岸人民币一度下破7.2,上周收盘报7.2098[1] - 截至上周收盘,美元兑人民币(CFETS)现价为7.2103,年初至今下跌1.21%,美元兑离岸人民币现价为7.2098,年初至今下跌1.74%[2] 机构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与观点 - 高盛预测,若中美贸易协议最终达成,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有望回落至7[1] - 渣打银行短期观点认为,人民币中间价可能进一步调强至7.177.18,但未来走势取决于中国经济状况和贸易谈判进展[4] - 当前机构普遍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因美联储降息门槛高,美元继续走弱的可能性下降[3] 出口商结汇行为分析 - 中国境内出口商在汇率7.3以上时出现过结汇,但在7.2附近并未出现集中结汇迹象,企业认为该汇率不划算[6] - 4、5月分红派息季部分港股企业需要购汇分红,与结汇力量相互抵消,企业预期汇率将稳定在7.2附近[7] - 中国台湾地区出口商表现不同,3月至5月初新台币对美元累计升值10%,引发恐慌性结汇[6] 潜在资金流动规模 - 巴克莱估算,自2023年以来中国出口商持有的美元总额已达到7000亿美元[7] - 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跌至7.107.15以下,最多可能有1000亿美元被转换成人民币,这可能推动汇率下探至7[8] - 2023年银行净结汇额与中国年度货物贸易顺差的比率降至-0.07,2024年进一步降至-0.11[7] 贸易协议进展与影响 - 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取得超预期进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1] - 市场关注“第二阶段协议”进程,澳新银行预测最终协议达成时间可能在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前或202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4] - 回顾贸易战1.0,从加征关税到签署第一阶段协议耗时超过1年,当前让关税进一步下降的门槛仍存[4] 中期去美元化趋势 - 高盛指出,从美国资产向多元化配置的趋势预计将持续,亚洲出口商可能会继续将美元兑换为本地货币[9] - 亚洲机构和企业意识到美元资产错配问题,未来可能考虑分散美元贸易应收账款或加大外汇敞口对冲比例[9] - 中国企业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供应链多元化和海外资源配置方面加大投入,可能继续持有美元资产[8]
人民币升至7.2附近,出口商潜在结汇再受关注
第一财经·2025-05-18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