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借期货之力走好产业发展之路 西北企业“华丽转身”
期货日报网·2025-05-19 00:09

西北企业转型升级与期货工具运用 核心观点 - 西北地区传统企业积极运用期货工具实现转型升级,通过基差贸易、期权等金融手段有效管理成本和风险 [1][2][5] - 典型案例显示,企业通过期现结合模式降低采购成本、稳定毛利率,并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4][7][9] - 西北地区产业迁移带来新机遇,低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制造业投资,期货工具助力企业拓展市场 [13][12] 企业案例与模式分析 青龙管业 - 公司为输节水领域服务商,2010年上市,2021年起大规模采用基差贸易管理塑料原料采购成本 [2] - 2023年通过"期货价格+600元/吨基差"模式锁定9月采购价8200元/吨,低于旺季现货价8800元/吨 [4] - 传统旺季3-5月/9-11月与基建周期吻合,基差贸易解决淡季提前采购难题 [4] 济洋塑料 - 农膜生产企业通过基差贸易和含权贸易控制聚乙烯原料成本(年均波动率超30%) [5][7] - 2023年购买"锁价权益"对冲涨价风险,聚乙烯期货价从7900元/吨涨至8200元/吨时未增加成本 [7] - 毛利率波动从±8%收窄至±3%,助力公司获"专精特新"称号并降低政府农膜集采成本 [8] 龙昌石化 - 2007年起涉足期货市场,现标品业务100%采用基差贸易,非标品占比40% [9] - 开发"渐进式"推广方法:从"一口价"到引导客户自主点价,配套看涨/看跌期权满足二次点价需求 [10] - 通过期货套保稳定出口效益,产品销往中亚并参考期货报价抢占市场 [12] 行业趋势与区域优势 - 西北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显著提升,期货使用从价格发现扩展到套保和交割 [12] - 产业向西北迁移因人工成本低50%-60%、煤炭资源丰富及"一带一路"区位优势 [13] - 期货工具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助力企业实时调整市场策略并扩大国际份额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