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ESG信披:爬坡上行 痛点犹存
中国证券报·2025-05-19 04:35

ESG信息披露现状与问题 - 银行ESG信息披露存在标准不统一、内容碎片化、可比性差的问题,数据质量不高且主要依赖企业客户自行申报[1] - 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突出,部分报告侧重宣传成绩,回避实质性风险如高污染行业贷款[1] - 2024年银行ESG报告质量有所提升但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多数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碳排放数据但范围与指标一致性有待提高[1][3] - 披露范围与指标口径差异大,以碳排放为例,工商银行2024年范围1排放9.96万吨CO2、范围2排放177.6万吨CO2但未公布范围3数据,农业银行范围3排放0.40万吨CO2,中国银行范围3排放1.16万吨CO2[4] -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未公布范围3碳排放数据[5] 数据收集与量化难点 - ESG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中,缺乏统一收集渠道和标准化处理流程,间接环境影响如融资项目碳排放难以准确计量[7] - 碳核算和信息披露存在技术难点和数据不透明问题,非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息可获取性差[7] - 专业人才储备匮乏,需要业务人员掌握环境科学、气候分析、社会责任治理等多领域知识,具备金融与ESG复合背景人才稀缺[8] - 绿色信贷业务流程复杂,需经过客户经理初步判断、系统筛选、专员审核、绿金部复核等多环节[8] 改进方向与发展趋势 - 行业开始关注转型金融,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9] - 需完善制度和流程,对接国际国内主流ESG披露标准,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处理披露体系[10] - 强化管理和内部激励,将ESG目标纳入经营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10] - 加强技术赋能和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大数据AI提升信息采集监测能力[11] - 注重外部沟通和责任共建,提升ESG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11] - 聚焦关键指标开展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引入第三方鉴证提升报告可信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