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驾险需厘清权责边界
经济日报·2025-05-19 05:51

智能驾驶汽车保险发展现状 - 车企加速推进"智驾平权"战略,极越、鸿蒙智行、阿维塔等车企相继推出智驾险服务,通过专项保障覆盖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相关事故损失 [1] - 当前智驾险多被定位为增值服务而非传统保险产品,年均费用标准达数千元,权责争议使其陷入发展困局 [1] - 消费者质疑车企布局智驾险的动机,认为其将智驾系统缺陷导致的赔偿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同时依托理赔数据优化算法模型 [1] - 首年免费、次年续费的策略引发争议,消费者认为在已有交强险和三者险基础上额外购买智驾险增加经济负担 [1] 智能驾驶保险面临的挑战 - 权责认定体系缺位,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建立智能驾驶事故中"人机责任"划分标准,事故双方常就"系统失灵"与"操作失误"争议 [1] - 车企对驾驶数据的垄断性掌控加剧定责不公风险,既作为涉事方参与定责又独享原始数据留存权限,引发公众对数据真实性担忧 [1] - 智驾险部分承保范围与传统车险"设备故障"条款重叠,存在明显重复投保现象 [1] - 智能驾驶技术迭代重塑传统车险逻辑,保险精算面临风险主体转向智驾系统、技术迭代导致风险变量激增、多方责任链条缺乏认定标准三重挑战 [2] 智能驾驶保险发展建议 - 政策层面应加快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责任划分边界,建立事故鉴定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机制 [2] - 行业层面建议由车企、险企、技术服务商及第三方机构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 [2] - 智驾险应向风险预防进化,部分车企探索通过实时监测用户智驾行为数据对规范使用者给予保费返还,推动保险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防控" [2] - 智能驾驶保险发展将倒逼法律体系完善与行业生态重构,需建立数据透明、权责对等、动态适配的保障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