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日报·2025-05-19 10:41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但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 [1] - 技术成熟度不足及产业需求差异是制约发展的两大主因,提升技术通用性与产业融合成为关键任务 [1] 技术发展特征 - 模型智能水平快速提升:DeepSeek R1推理模型达到"类GPT-4"能力,成为国内首个具备此水平的开源大模型,阿里巴巴Qwen2.5系列等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1] - 开源生态优势显著:国内头部企业积极开源权重模型,推动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定制开发,形成开放协作氛围 [2] - 应用驱动创新成效突出:生成式AI已嵌入搜索引擎、输入法、办公软件等产品生态,构建覆盖搜索、电商、文娱等多领域的应用矩阵,2024年11月应用渗透率达27.1% [2] 产业生态挑战 - 平台基础能力不足:技术路径未收敛,算力、数据、标准等支撑条件碎片化,生态呈现梯度分化 [3] - 产业应用可及性低:高性能大模型集中于头部企业,中小模型在推理能力、泛化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中小企业缺乏本地化部署能力 [3] - 商业转化路径不畅:传统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新兴产业处于点状突破阶段,未来产业落地不确定性高 [4] - 支撑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治理机制、政策支持系统性滞后,API接口、安全部署等关键环节缺乏统一标准 [5] 发展建议 - 技术侧:建设跨行业基础模型和数据体系,推动模型轻量化与边缘计算适配 [6] - 产业侧:分类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基建、新兴产业场景深化及前沿产业跨界预研 [6] - 社会支持侧:健全科技金融工具,开放公共数据与算力平台,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