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驱动创新 - 技术创新源于实际需求,如地理大发现源于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计算机起源于二战军事需求[2] - 人工智能作为重要驱动力量,但"AI四小龙"因缺乏落地场景而发展不佳[2] - 技术必须与经济目的结合才能推广,未落地的先进技术如同空中楼阁[2] 创新试错成本 - 创新本质是探索性实践,需通过大量试错实现,如爱迪生测试6000多种灯丝材料[3] - 核能技术进展缓慢,全球发电占比从1990年代17%降至现今9%,主因试错成本高[3] -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容错空间小,而网络空间试错成本低,成为技术试验田[5] 渐进式创新特征 - 重大创新均为长期迭代结果,如蒸汽机经60年改良才推动工业革命[6] - 计算机发展经历多代技术更迭(Z3/ABC/Colossus/ENIAC),40年后才普及民用[7][8] - 创新常被误认为突变,实际是"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积累过程[8] 创新发生规律 - 资源匮乏地区(如以色列、日本)创新动力更强,资源型国家易患"荷兰病"[9] - 大企业易受路径依赖束缚,柯达、诺基亚因未能适应技术变革而衰落[9] - 重大创新常诞生于边缘领域,如量化投资公司分拆团队开发出顶尖AI模型[10] 创新生态要素 - 人才流动促进"异花授粉",移民占美国科技行业半边天,北上深集聚全国独角兽[11] - Transformer架构论文8名作者来自7国,体现基因多样性价值[11] 创新年龄趋势 - 20世纪重大创新72%发生在30-50岁,26岁前仅占7%,50岁后占14%[13] - 创新高峰年龄从1900年的30岁推迟至2000年的40岁[13] 创新不可预测性 - 历史显示创新常同步独立发生,如21人独立发明电灯泡[15] - 权威预测屡现失误:IBM原总裁曾认为全球只需5台计算机[15] - 当前AI领袖对AGI实现时间预测差异显著(2025-2035年不等)[17][18]
技术创新的性质
36氪·2025-05-19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