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一定会癌变?患者不能运动?医生带你走出这些误区
贝壳财经·2025-05-19 20:53
炎症性肠病(IBD)现状与误区 - 中国大陆地区IBD发病率为1.96/10万-3.14/10万,呈迅速上升趋势 [1] -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主要损害胃肠道,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 [2] - 我国克罗恩病患者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2] IBD病因与症状 - UC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症状包括腹泻、黏液血便、腹痛等 [2] - CD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可能引发肠梗阻、瘘管等并发症 [2] - 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 [3] IBD治疗与管理 - 低FODMAP饮食可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需个性化定制 [3] - 规律用药可使UC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5] - 约40%的IBD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术,但术后仍需药物维持 [7] IBD患者生活与预后 - IBD患者可以结婚生子,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 [4] - 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焦虑,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 [8] - IBD虽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使UC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5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异 [10] IBD研究与未来 - 全球IBD研究快速发展,包括粪菌移植、CAR-T细胞疗法等 [11] - 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十年或迎来突破性疗法 [11] - 早诊早治、规范管理是IBD长期控制的关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