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治之眼】 破解串通投标,需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潜规则
证券时报·2025-05-20 02:02

串通投标犯罪现状 - 犯罪主体多元化、手段隐蔽化、链条组织化,扰乱市场秩序并损害经营主体权益[1] - 典型案例显示地方势力默许甚至纵容违法行为,招投标市场呈现"熟人经济"特征[1] - 行业潜规则已"制度化",如医疗领域"量身定做"招标参数、工程建设领域贿赂评标专家[1] - 形成完整利益分配机制:招标方获回扣、代理机构赚中介费、陪标企业收"辛苦费"[1] 典型案例揭示的问题 - 王某甲、王某乙案中公然威胁其他投标人和招标方工作人员[1] - 云南教育系统案中招标代理机构成为"标段批发商"[1] - 守法企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困境,成为市场中的"异类"[1] 解决路径建议 - 需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招投标信用体系[2] - 重点整治"红顶中介",严格规范代理机构行为[2] - 推动行业自律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增加违法信用成本[2] - 司法机关通过典型案例发布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行"效果[2] - 需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和行业"零容忍"共识形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