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河南日报·2025-05-20 08:07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 稳定提升粮食产能 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亿公斤以上 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3] - 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机制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设施渔业 巩固油菜花生扩种成果 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3] -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025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以上[4] - 扎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实施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 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 全面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 - 落实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6] - 全链条节约粮食和食物 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 强化粮食机收减损 减少粮食存储运输损失损耗 实施全谷物行动计划[6][7]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 切实提升帮扶工作质效 压实防止返贫致贫工作责任 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 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 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8] - 健全帮扶机制 加快建设覆盖全体农户的防止返贫致贫促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 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8] - 加强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 健全脱贫攻坚各级政府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实行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 完善全周期管理工作机制[9] 持续培育县域富民产业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实施县域富民产业培育工程 培育壮大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冷链食品千亿级产业联盟 打造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10] -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 支持培育百家省级重点服务组织[11] -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施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入三年行动 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 打造豫农技工品牌 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12] 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开展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建设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3][14] -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 基本消除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14]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 推进快递进村工作 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15] -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新建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16] - 开展示范引领 培育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健全乡村建设标准体系 完善一库一单运行机制[17] 持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着力深化五星支部建设 实施农村发展党员育苗计划[18] - 深入整治形式主义 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 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 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19] - 培育文明乡风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20] - 推进移风易俗 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 深化殡葬改革 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21] -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 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打击整治农村赌博[21]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 -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融通创新体系[22] - 推动种业创新 大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 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23] - 强化农机装备支撑 支持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 加快短板机具智能农机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制 培育先进农机装备千亿级产业联盟[23] -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4] -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 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建设智慧育种智慧种植智慧养殖等大模型[24] 深化农村改革 -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 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25] - 加强农村资源资产管理使用 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25] - 着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 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等基层服务项目[26] -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 鼓励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27] -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推动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28] - 统筹推进林业农垦供销合作社等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垦改革 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实施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