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公路未普及前,还是叫“辅助驾驶”吧
36氪·2025-05-20 10:54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地位显著提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国产新能源汽车[2] - 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长安汽车联合多家车企及科技公司共启全民智驾元年[2] - 行业从卷价格、卷技术转向卷宣传,存在普遍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现象[8] 智能驾驶技术现状 - 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主要处于L2级别,未达到L3水平[5] - L2级辅助驾驶的实际操作人始终为第一负责人,L3级责任可能转向车企[6] - 华为智驾系统表现突出,2025年春节出行报告显示智驾总里程达1.43亿公里,占比41.8%[16] 政策监管动态 - 工信部明确禁止使用"智驾""自动"等误导性词汇,建议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9] - 虚假宣传可能面临广告法处罚,严重者触犯刑法[12] - 车企积极响应政策,小米、华为、理想等已调整宣传用语[14] 消费者行为与认知 - 部分消费者对智驾存在过度依赖,忽视监督和接管责任[21][23] - 车企宣传侧重技术优势,对局限性提示不足,导致消费者误解[22] - 交通环境改善使部分人麻痹,低估智驾系统处理特殊场景的能力[18] 技术挑战与配套 - 智能公路建设全国覆盖预计需10-15年,目前仅部分城市试点[29] - 车路协同系统缺乏统一标准,通信和数据交互接口尚不完善[28] - 自动驾驶面临法规不完善、网络安全、责任划分等多重挑战[30][31] 事故与责任划分 - 3月底一起交通事故引发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关注,事故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3] - 责任划分需明确车辆质量问题和虚假宣传问题[5] - 行业需平衡技术发展与安全底线,避免过度宣传导致安全隐患[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