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圳高校师生“造星”记:“南科一号”卫星的苍穹远征
南方都市报·2025-05-20 21:51

卫星发射与科研项目 - "南科一号"卫星于5月17日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南方科技大学首次实现卫星入轨[1] - 卫星主要关注两大空间物理现象:极光光学观测和空间电场波动测量,由20余名师生历时4年研发完成[5][6] - 项目始于2018年陈晓非院士提出的设想,2019年确定方案,2020年正式启动学生团队招募[5][8] 技术创新与工程突破 - 研发团队成功研制总长12米的电场天线,打破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纪录,采用双层卷尺结构和3D打印技术解决收纳难题[9][10] - 极光观测载荷经过多次相机选型迭代,最终实现太空环境下的稳定成像性能[13][14] - 团队完成数百次实验测试,包括天线展开机制、信号抗干扰等关键技术验证[10][11]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项目吸引跨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涵盖电子、物理、空间科学等专业,学生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4][5][6] - 参与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工程的完整转化过程,部分成员通过项目获得华为等企业offer[11][14] - 学校通过卫星项目构建产学研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4][20] 航天精神与科研传承 - 团队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将航天精神融入科研实践[18][19] - 项目命名"南科一号"寓意新的起点,旨在激励更多学子投身空天科技领域[20] - 卫星成功发射正值南科大建校15周年,体现学校"科技报国"的办学理念[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