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对改革化险任务重地区可差异化安排 [1] - 《通知》强调从"增量扩面"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出"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总体目标,允许分地区分机构差异化定价 [4][5] - 政策旨在避免行业"内卷",稳定信贷价格,减轻高风险机构增长考核压力 [1][4] 市场数据 - 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955亿元 [2] - 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覆盖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2] - 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达42.77%,农村金融机构占比26.87% [3] 银行表现 - 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突出:农业银行31.3%、工商银行29.9%、中国银行29.63%、交通银行29.1% [4] - 城商行中青岛银行、北京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超30%,农商行代表渝农商行同比增长9% [4] - 大型银行具有规模、资金成本和金融科技三重优势,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4][5] 行业影响 - 对大型银行:有助于稳定贷款价格和净息差,但需通过数字技术等非价格手段实现增速目标 [5] - 对中小银行:缓解价格竞争压力,利于稳定市场份额和资产质量,但对数字化能力和差异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5][6] - 中小银行应巩固本地化优势,加强数字金融能力建设,挖掘"首贷户"等新市场 [6] - 农商行在本土长尾市场具相对优势,需加强成本控制、数字化转型和场景构建 [6]
政策加码如何避免普惠小微金融“内卷”?
中国经营报·2025-05-20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