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球鞋二创:一门月入百万的「新」生意
36氪·2025-05-21 10:33

行业趋势 - 球鞋remake作为一种个性化表达形式正在突破传统流通模式,消费者愿意支付比官方零售高1倍甚至数倍的价格购买独特设计[1] - 该趋势源于时尚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Upcycling),艺术家通过改造经典鞋型融入个人价值观创造全新风格[3] - 行业呈现野蛮生长态势,部分从业者已形成品牌化运营,部分则面临知识产权争议[2] 市场参与者 - 国内主要分为三类:独立设计师(如国潮设计师阿哲拥有400+私域会员,1/3为复购客户)、品牌化工作室(如成立十年的Pandaprank)、跨界艺术家(作品侧重文化表达而非实穿性)[5][6][10] - 成熟工作室具备稳定创意团队和月度上新节奏,与主流品牌保持合作但未披露具体模式[6] - 熊猫恶作剧(PandaPrank)等品牌从街头文化转向户外领域,以环保为核心设计理念[8][10] 商业模式 - 核心矛盾在于个性化定制与批量生产的冲突,消费者追求独特性导致批量化尝试失败[6] - 成功案例通过实体店铺呈现创意理念(如全remake形式店铺),结合多元化运营提升商业价值[8] - 品牌合作案例增加:adidas与艺术家Ant Kai合作工业风改造、安踏0碳使命店将remake纳入可持续战略[23] 知识产权边界 - 法律界定关键在于是否造成商标贬损:改造后产品需明确标注客制属性,保持原品牌核心功能(如减震性能)不下降[15][16] - 侵权红线包括:篡改商标、质量下降、违背原品牌精神属性(有设计师因此收到警告)[13][16] - 销售形式(批量/定制)不影响侵权认定,关键在于消费者提示是否充分[18] 品牌策略演变 - 运动品牌态度暧昧:默许小规模创作但警惕影响定价体系,通过合作吸收前卫设计能力[21][26] - 国际案例显示进阶合作可能:韩国OHT品牌新品发布时将自身LOGO与Nike并列展示[23] - 行业形成新型共生关系:品牌借助remake触达细分人群,创作者学习适应品牌边界[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