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圈圆桌派|辅助驾驶监管收紧,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如何平衡?
贝壳财经·2025-05-21 12:10

监管政策与行业响应 - 工信部自2024年4月起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宣传监管 要求企业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并明确系统功能边界 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1]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 推动车企将"自动驾驶"等表述统一改为"辅助驾驶" [1] 辅助驾驶安全性与普及平衡 - 辅助驾驶技术需遵循渐进式发展路径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冗余和硬件备份设计提升安全性 并依赖海量虚拟仿真及真实道路测试优化算法 [8] - 企业需以安全优先为原则 在宣传中明确技术能力边界 避免用户误用风险 终极目标是提高出行安全性而非营销噱头 [9][10][11] - 行业需建立国家级智能驾驶公共测试数据库 共享脱敏事故数据 加速智驾安全标准迭代 [10] - 安全是综合性系统工程 需从系统设计、算法、安全机制、用户培训、法规及新技术多维度协同推进 [11][12][15] 公众认知与信任重建 - 绝对安全的系统不存在 行业应追求公众对辅助驾驶的相对信任 即带有边界和条件的信任 [16] - 早期车企宣传策略导致消费者高估系统能力 当前需通过技术透明化、实时数据可查及安全科普重建信任 [17][18][19] - 用户教育需普及系统局限性 强调驾驶员需保持清醒状态并在异常场景下及时接管 [18][15] 事故数据库与标准建设 - 跨车企辅助驾驶事故数据库需政府主导 制定强制数据上传标准 统一数据采集规范以避免数据孤岛 [20][21] - 数据库需配套隐私保护机制 对敏感信息脱敏处理 并建立第三方权威机构解析数据的"黑匣子"制度 [21][22] - 责任认定需兼顾安全底线与行业发展 立法机构应制定专项法律 明确技术缺陷认定标准及人机责任动态划分比例 [21][22] 电池安全与辅助驾驶系统关系 - 电池安全属于车辆基础安全层 涉及电化学稳定性及热管理系统 辅助驾驶属于功能安全层 两者风险机制不同需独立评级 [23] - 电池安全应作为独立评级标准 因其直接关系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且在事故中起火多为多重因素耦合结果 [23][24] 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 L3/L4级自动驾驶发展仍面临极端场景处理、法律滞后及基础设施协同不足三大核心挑战 [25][27] - 辅助驾驶将向平权方向发展 核心部件成本快速下降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 [7][27] - 行业从规则驱动转向端到端大模型驱动 需突破技术置信度(99%到99.99%场景覆盖需3代迭代)、法规成熟度及用户认知度三重壁垒 [28][29] - 高精度地图仍是辅助驾驶不可或缺的传感器 "无图"方案可能导致成本增加及数据采集不合规问题 [27] 产业链协同与商业模式 -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全产业链分工协作 形成竞合关系 而非单一企业独立实现 [30][31] - 车路协同(V2X)下的高精度定位与感知服务将成为行业竞争新高点 推动辅助驾驶从功能炫技转向场景刚需 [32] - AI大模型技术将赋能辅助驾驶发展 但需经历公众教育及驾驶习惯培养的渐进过程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