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逻辑转变 - 资本运作底层逻辑正从"资产配置"切换到"治理能力塑造" [1][4] - 市场对上市公司要求从"资源占有量"转向"资源治理能力" [1][7] - 监管导向从"混乱堆砌"转为"有序协同" [6][15] 历史并购模式特征 - 2015-2020年并购热潮呈现"资源军备竞赛"特征:跨界重组、借壳上市、PE接力等手法盛行 [5] - 当时市值增长逻辑依赖资产堆砌和概念包装,影视公司收购游戏公司、钢铁企业跨界教育等案例频现 [5]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曾预警过度依赖资源配置的企业将在流动性退潮时暴露风险 [5] 当前监管核心要求 - 监管重点转向"穿透治理"和"穿透责任",关注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与战略协同 [7] - 问询函重点从"买什么"转为"怎么管",治理能力成为与财务指标同等重要的硬性标准 [7] - 治理成为并购成功的"前置条件"而非事后处理事项 [8][14] 治理能力价值体现 - 治理体系决定并购成效:优质资产可能因治理失衡导致协同失败,普通资产可通过治理嵌套实现增值 [10] - 健全治理能留住人才、打通信息孤岛、应对监管挑战,支撑资本故事的逻辑自洽 [11] - 某国企因引入治理机制和ESG体系连续三季度获北向资金加仓,而治理不善企业市值蒸发超百亿 [18] Goheal并购方法论 - 优先设计"治理融合架构",将文化协同测试、协同推进责任制等机制纳入并购评估 [13] - 在能源企业并购数字化运营公司案例中,通过治理雷达系统实现90天内股价上涨18.4% [13] - 治理交互机制建模成为尽调核心看点,治理从后台职能转变为前台价值放大器 [7][14] 行业趋势展望 - 资本从"拼刺刀混战"转向"合奏大赛",企业需统筹内外部资源协同能力 [15] - 市场更关注"资产活化能力"而非资产包装,治理成为决定资本运作成败的关键 [16] - 头部机构认为治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隐形翅膀",能抵御热钱退潮风险 [17]
Goheal:从拼资源到拼治理,新政下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方向彻底变了?
搜狐财经·2025-05-21 17:43